1)第二百三十六章 官制时代_唐朝那些事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于是《五经正义》就成了当时最标准的教材。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学生分两种,一种在学校学习的学生(官学,唐代不许设私学),另一种是在家自学的学生,然后有州郡保举,参加考试,称为“乡贡”。

  唐朝上半叶,人们重视国子监的学生,要不是国子监的学生,登科后也被人瞧不起,唐中叶以后,由于国学渐渐荒废,开始重视“乡贡”。

  唐代,中央和地方都设有学校,中央最高学府叫国子监,国子监设国子祭酒一个,相当于大学校长。国子监的学生毕业后便可参加科举考试,唐代初期的学生郭元振、陈子昂、李华等人都是由国子监的太学生登第的。唐代科举考试分为贡举和制举。

  先说贡举。唐代贡举考试,科目繁多,如: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道举(不考儒家经典,考道家经典,这个就比明清开放多了),有童子(十岁以下明经者,“神通”)等等,还有好多,就不写了。

  可可木虽然很多,但是为当时士大夫所重视的只有“明经”科和“进士”科。当时有一句话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说明进士不好考,明经容易考。

  首先说一说考试的内容,明经主要考死记硬背,只要不是傻子,把东西背下∑长∑风∑文∑学,√.★︽t来,考场上一答,就通关,比较好考;相对比进士科就有点折磨人多饿意思了,也考死记硬背,称之为“贴经”。就是从儒家经典中跳出来几句话,给你一个空。让你填空,这个虽然好答。却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另一部分时务策五道。

  顾名思义,就是写一篇关于当时市政的看法以及处理意见,最能联系实际,也最能考察出考生的水平,但是结果往往令人很不满意。

  唐文宗时期宦官掌权,乒皇帝,有一个叫刘贲的考生,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时务策。攻击当时宦官专权,主考官害怕得罪宦官,没敢录取刘贲。倒是一些风采平平,四平八稳的文章受到主考官的青睐,不能不让人气氛。后来进士科又加考诗赋,这也是唐代诗赋名家特别多的一个原因。

  同时进士录取率极低,唐代平均每次不过三、四十人,有的年份,没有进士科考试。或是只有一人中举,状元肯定稳拿,没人跟他争,进士最多的年份是唐高宗咸亨四年79人。

  相对于进士录取率百分之一二。明经科的录取率是进士科的十倍十分之一二,平均每次一百一二十人。进士科考试难度大,门槛高。录取率低,录取人数少。含金量大,所以上到皇帝。中到士人,下到百姓都很推崇。

  唐代被推举到长安参加考试的人叫举人,和明清时期乡试中试者的举人是不同的。各州送举人到长安参加考试,称为“解”,解送单上第

  请收藏:https://m.agtl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