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9章 论生物在地质上的演化 (5)_物种起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绝的超大型鸟中,我们发现了一样的规律。在巴西洞穴的鸟类中也能够发现相同的规律。伍德沃德教授曾表明相同的规律也适合于海栖贝类,然而因大部分软体动物分散范围广泛,因此它们并未非常好地体现出此种规律。还能够列举出别的事例,例如马得拉灭绝的陆栖贝类同现存陆栖贝类之间的联系,以亚位尔里海灭绝的碱水贝类同现存碱水贝类的联系。

  那么,相同地区相同模式的演替这一值得关注的规律的意义为何呢?倘若有人比较完处于同一纬度的澳洲与南美洲一些地区的现存气候以后,就试图通过物理条件的不一样来说明这两个陆地上生物的差异,而另外又用相同的物理条件来说明第三纪后期内每个陆地上相同模式的共同点,那么,他可称为大胆了。也不能就说有袋类大多数或只产于澳洲;贫齿类与别的美洲模式的动物只在南美洲产生,是一种固定的规律。原因是众所周知,在古代欧洲曾生活过很多有袋类动物,而且我在上述出版物中曾经阐述过美洲陆栖哺乳类的分布规律,在以前和如今是不一样的。以前北美洲在很大程度上拥有该大陆南半部分的特质;南半部分以前也比现在更加紧密地与北半部分相似。按照福尔克纳和考特利的考察结果,一样的我们了解到印度北部的哺乳动物,与现在相比,以前更加紧密地相似于非洲的哺乳动物。对于海栖动物的散布,也能列举出相似的事例。

  依据伴随着变异的生物起源学说,相同区域内相同模式长久地但并不是固定地演替这一伟大规律,便立即得到解释;由于地球上每个地方的生物,在此后持续的时间内,明显地都趋向于把紧密相似同时又有一定程度变异的后代遗留在此地,倘若一块陆地上的生物与另一块陆地上的生物以前曾有非常大的差别,那么其变异了的后代就将依照基本相同的模式和程度产生更加大的差别。不过经历漫长的间隔时期之后,以及经历了准许大规模互相迁移的极大地理改变之后,更占优势的类型会抢占较弱的类型的位置,这样生物的散布情况就肯定不会固定不变了。

  或许有人用讥笑的语气提问,我是不是曾假设以前在南美洲栖住的大懒兽及别的类似的大怪物曾留下树懒、犰狳和食蚁兽作为其退化了的后代。这是绝对不能承认的。这类超大型动物曾彻底灭绝,未遗留下后代。然而在巴西的洞穴里有很多灭绝的物种在大小和所有别的特性上紧密地相似于南美洲的现存物种,这类化石中的一些物种可能是现存物种的真正祖先。一定不要忘了,依照我们的学说,同属的所有物种全部是某一物种的后代,因此,倘若存在各有八个物种的六个属,在一个地质层中被发现,并且有六个别的相似的或典型的属在连续的地层中被发现,它们也拥有相同数量的物种,那么,我们可以断定,基本上每个较旧的属仅有一个物种会遗留下变异了的后代,形成包含某些物种的新属,每个旧属的其余七个物种都将灭绝,不会遗留下后代。还有更一般的情况,就是六个旧属里仅有两个或者三个属的两个物种或者三个物种是新属的双亲,别的物种及其余旧属全都灭亡,在衰落的目里面,比如南美洲的贫齿类,属和物种的数量全部在不断地减少,因此仅仅有更加少的属与物种可能遗留下其变异了的嫡系后代。

  前章与本章提要

  &nb...-->>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https://m.agtl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