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275章 伏击_明朝大丈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也是因为他们没有目标,没有目标,自然就没有目的地,整天东一下西一下,官军根本搞不准他们要去哪里,只好四处围追堵截,这就造成兵力分散,一旦被流寇抓住机会就会被吃掉。

  而东虏有战略目标,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大明突然出现一支善战之师,自然会妨碍他们达成这个目标,因此以这支部队诱敌,东虏必然上当。

  实际上,两军对敌,计策大家都在用,路子也都是大同小异,关键是看计策的实施情况。

  所谓因敌制宜,就是分析敌人的弱点,然后针对敌人的弱点下手。

  以前曹诏还从没有见识过李景实行什么战术,现在看来,李景的战术意识恐怕绝不在他之下。

  不过曹诏也知道,李景更擅长的是制定战略,战术细节以后必然不会过多的考虑,这一次来大同,很可能是李景最后一次亲自制定战术。

  在济世军年轻一代还没有成长起来以前,战术的实施基本就着落在高奇和他的身上。

  而他统领的是骑兵,平原地带作战这一块基本上都会由他来指挥。

  曹诏没有去想日后可以带兵攻打楼国,也没想着能有机会攻取安南吕宋等国,只要让他征服蒙古和东虏他就很满足了。

  而要想有这个机会,现在就必须好好表现。

  因此他把诱敌的重任交给了自己的侄子。

  不是曹诏不相信别人,而是在骑兵师的几位主要的军事主官当中,曹变蛟处事最稳。

  骑兵师除了曹诏之外,还有四名军事主官,分别是曹变蛟马科孙虎头和李定国。

  如果是培养李景义子的话,这个重任该当交给孙虎头或者李定国,因为这两个人日后必定是骑兵师的接班人。

  不过这次作战不光是战术实施,还有一个战略目标,也就是杀敌要控制住尺度。

  孙虎头年轻气盛,要是让他诱敌,这小子备不住根本就不去执行诱敌的任务,直接就跟后金开掐。

  如果孙虎头把东虏吓跑,没有达到消灭的人数,那这次战术就失去了价值,如果打的太狠又违背了李景的战略意图,因此孙虎头直接就被曹诏排除在外。

  不派孙虎头,自然就不能派李定国去,长幼有序,派李定国去的话,曹诏担心孙虎头为此嫉恨自己。

  孙虎头要是嫉恨自己,那自己日后可没好果子吃。

  到了曹诏这样的地位,考虑问题自然不会简单,单单一个用人,就得思量许久。

  曹变蛟没有辜负曹诏的期望,先是给了东虏一个下马威,看到东虏的注意力被他吸引之后,迅速驰往官屯堡。

  官屯堡在得胜堡东二十里处,往东是阳高,接着是天镇,怀安,然后是宣府,恰是长城的走向,因此官屯堡算是大同跟宣府之间的一个节点。

  选在官屯堡进行埋伏,一是地形有利,再一个就是它的位置不会引起后金军的怀疑。

  像得胜堡这样的重镇,两军交战时,除非取胜,否则绝不会轻启关门。

  因为一旦关门洞开,敌军很可能会尾随败军闯关进城。

  只有经官屯堡逃亡宣府方向才是正常的逃跑路线,因为这一带乃是山峦地形,并有长城关隘,在这条线上,只要甩脱敌军,便可通过隘口进入长城,然后顺着长城,或向宣府,或向大同。

  可以说选在这个方向进行伏击,李景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以强军示威,吸引敌军追击,然后在正常的逃跑路线进行伏击,方能令后金不至怀疑。

  收起。.。

  请收藏:https://m.agtl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