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62章 民情署_明朝大丈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自己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去看,去问

  于是李景就萌生设置民情署这个想法。

  考虑到可能对地方官员不满,用地方官员管理的话,恐怕要遭受一些**官员的迫害或者报复。因此李景决定将民情署**出来,不在本地选取官员,并且实行轮换制。

  另外李景设置了考成制度,提拔晋升官员时,解决老百姓的困难,稳定民心便是考成时最重要的一条依据,这样一来,民情署的权力便显现出来。

  不过谁才能代表民意自然不是那些士绅地主和官员,而是老百姓的意愿。

  因此李景决定把民情署的基层机构安置在村,屯这一级别。

  老百姓有事就在自己村屯的民情署进行反映,村屯一级的官员就由本地有声望的老人来担任。

  民情署的人接到投诉便向村长和里长反映,如果村长和里长拖延处理或者不予处理,抑或是不能处理,那么这一级的民情署的官员便可以向上一级,乡镇一级的民情署反映,这一级民情署的官员会督促乡镇官员马上处理投诉的事宜。

  如果乡镇一级的官员还不予处理,那么便向县一级的民情署反映,然后是州一级再然后是府一级,最后会到李景这里。

  设置这么多级别的官员,是李景希望能在地方解决的就在地方解决,只有地方解决不了的再向上一级反映,这样会省时省力。

  同时还规定老百姓到民情署反映问题必须要有记录,处理完的和没有处理完的都要归类分档,这些记录就是日后考成的依据。

  而且李景可以通过民情署记录的事情了解老百姓的需求,如果李景时间充裕,还可以下到地方,亲自询问问题解决的情况,这样一来,李景就可以掌握民意。

  不过这段时间李景的事情一桩接着一桩,尤其跟朱由检打擂台耗心耗力,因此虽然把民情署的框架定好了,却并未通知下去。

  当然民情署也不是说设立就能设立的,光是准备官员就需要一段时间,尤其是最基层的官员需要考察。

  另外还要通知官员和老百姓民情署的用处以及职权范围,这都需要很多时间才能完成。

  这次李景陪同王承恩来盐厂视察,看到工人的住处简陋,而自己完全不知道,因此决定马上成立民情署。

  将民情署的用途和重要性跟王承恩以及众官员详细地解释了一遍,众官员一边连连点头,一边心里暗暗叫苦。

  民情署看似没什么权力,但是因为是考成的最重要的依据,因此民情署等干是掌握着官员们升迁的命脉王承恩听了心里却暗暗叹服,朝廷其实也设置有类似的部门,不过却是摆设,根本没什么用处,哪里像李景这么重视。

  朝廷要是像李景这般重视,下面的官员哪敢胡作非为哪敢阁顾民意

  如果大明的官员们体恤民意,就算受灾严重,

  请收藏:https://m.agtl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