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213章 盐厂_明朝大丈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布料行外卖,我看这个厂子和布料行也能给你增收不少的税。”

  琢磨了一会儿,李景对张理说道:“张大人,盐厂这一块,我帮你想个法子拿下来,那些盐官不就是要钱么,给他们钱,让他们在家待着。然后咱们自己经营盐厂,多招些人,把盐加工得细一些,然后把盐卖给盐商,我看找十到二十家盐商就足够,盐商要买盐先拿钱出来买咱们的盐证,一个证五万石盐,具体卖多少钱你们商量一下,盐的利润有多少我不大清楚,不过一个盐证不能低于五万两银子。”

  听李景侃侃而谈,张理心里别提多别扭了,这是把解州当成他自己家了。

  不过张理从心里佩服李景想的主意。

  盐业自古为官方垄断经营,是朝廷最大的财源来源之一,唐朝时期盐税是国家收入的八分之一,宋朝达到了六分之一但是到了大明朝,官方卖盐却没有收入。

  这是因为明朝的盐政跟前朝的不一样,明朝实行的开中法,盐商带着粮食或者棉布等物资到军队或者相关部门去,这些地方接受了物资以后,便按照物资的数量给盐商发放对应数额的盐引,盐商再拿着盐引到盐厂领盐。

  这个做法,等于是朝廷拿盐换取粮食等物资,本身并没收到一钱。

  由于盐商给这些地方送物资时,输运等一干费用全由盐商自己负担,盐的成本相对就高了起来,盐商卖盐是要牟取利益的,自然要加价,下面的店铺也要加价,层层加码,盐价就高到了一个比较离谱的地步,这就是为什么明朝时期盐价比粮食的价格还高的原因。

  另外由于盐厂加工的盐一般都会过剩,这时一些官员和某些不法盐商就勾结起来私卖。海边的人也有人冒险煮盐贩卖,这就形成了一个私盐市场。

  由于成本低,私盐的价格远低于官盐的价格,老百姓自然更愿意买私盐,这样一来,贩卖官盐的盐商就有可能卖不出盐,或者是赔本。盐商们自然不愿再收物资去换盐引,或者只收少量的物资换来盐引,然后到盐厂私下贿赂盐官,买低价盐。

  结果就是朝廷需要的物资越来越少,盐却还在继续销售,朝廷还需要额外花钱购买粮食等物资,根本没从盐中得到任何利益。

  而李景的做法,直接就杜绝了这个弊病,盐厂也不要你什么盐引,直接就卖证给盐商,价格比私盐还低,这样一来,这些盐商的盐自然卖的更快,能极大的冲击私盐市场。

  同时,盐厂卖盐能直接获得收入,抛去加工时的人工成本,至少还能有一半的利润。

  张理算了一下,按照李景的办法,一个盐证卖两万五千两银子,二十个盐证就是五十万两银子,就算只有一半的利润那也是二十五万两银子,这可是暴利啊!

  而且如果盐商们卖得快的话,那就还得来买盐证,实际的利润不定会有多少。

  不过这样的话,盐厂的生产规模就必须扩大,但是听李景话里的意思,显然早就有这个打算了。

  张理算盘了一下,要是自己一年给朝廷上交十万两银子,那可就是实打实的政绩,到时升官自然不在话下。

  会员特权抢先体验。.。

  请收藏:https://m.agtl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