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20章 新朝制度(三)_明末逐鹿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苏河端了一杯桌子上的茶水,他润了润喉咙,道

  “科举制度是王朝的基石之一,必须要慎重对待。

  经过这几年科举的经验总结,能明显发现。

  科举的重点,不应该放在四书五经上。

  科举是为国选才,选择能治国安邦的人才。

  科举的考题,今后要重实践、重能力、轻经义。

  儒家经典,已经被宋明两朝的士子写尽了。

  一些士子精通经义,但对于解决具体问题却一窍不通。

  五谷不分,只懂之乎者也。

  我记得第一届科举有几名进士,至今都没有在国子监毕业。

  今后科举的经义考试,考诸子百家经典,以华夏典故和文化为考题。

  只需要选拔出,熟知经典的考生,不需要考题太深奥。

  科举的重点考察方向,策论和能力。

  策论,考察士子对治国理政的理解。

  能力,根据考生的具体科目,考察他的能力。

  报进士科,考察士子的领导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目是各府县施政遇到的经典问题。

  报律法科,就考察法律条目和断案。

  报数学科,就考察数学知识。

  科举各科时间错开,士子可以报多个科目,分别进行排名录取。

  一个人只占一个进士名额,有士子所有科目都榜上有名,他也只占一个进士名额。

  科举每年举行一次,每次一共录取150名进士。

  由皇帝和内阁决定,各科录取进士的名额分配。

  新科进士,进入国子监学习相应的课程,成绩合格准许毕业。

  由吏部分配这些是进士的官职。

  一年无法从国子监毕业,不取缔他取得的功名,但也不会分配相应官职。”

  文官们听完秦王苏河讲述的科举流程。

  他们有人欣喜,有人高兴。

  新朝每年一次科举,每次录取150名进士。

  这比之前大明,每三年一次科举,录取名额不定要好很多。

  这样有士子在京城等待科考,也不会蹉跎十几年。

  士子考三五次没有考上,自然会重新找生路。

  新朝科举不重经义,削弱了儒家的地位。

  这次科举的变化,加强了吏部的权利,削弱了国子监的权力。

  国子监现在的地位,就变成了一个地位特殊的学校,不再有小吏部的称号。

  礼部尚书宋康年,立刻站起身询问道:“有一个重点问题,王上没有交代清楚。

  科举考试,要不要继续分南北榜。

  公平公正的进行科举考试,云南贵州那些不发达的省份,可能数十年时间,一个进士都考不上。

  这样一来,朝廷中的官员,都被每一个地方的人垄断。

  朝廷的政策,一直偏向某一个地方。

  云贵西北等地,在朝廷之中,根本发不出声。”

  礼部尚书宋康年这段话,立刻激起了所有文官的记忆。

  他们大多数人,出身西北地区。

  响起大明朝各地区发展的差距。

  只

  请收藏:https://m.agtl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