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百六十章 日式青训的特点_我有一座足球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变向,很喜欢走外线,用马修斯的技术比较多。”

  “……原来有这个特点,我多观察观察。”

  “日本流行的一些球感技术,都是沾粘帖揉的方式。比如GINGA这种球技,大约十几个基础动作,都是这种球感训练。日本有一些教练很推崇这样的球感训练,他们和欧美的野球路子不一样,这些球感都是刻意练出来的,所以你看日本的风格会特别明显。”

  老王不亏是跟了日本教练2年,对一些日本青训的底层方案很是熟悉。“GINGA在葡萄牙语发音叫任加,最近有一部贝利的电影,里面描述的贝利踢球方式就是这种,日本人很推崇这种球风。”

  “那他们为什么不用突破型或者爆发力的训练呢?”赵娜对此方面完全不了解,难道突破的技巧不是更重要吗?

  “这和日本的球风有关系。”老王把自己对日本足球的理解倾囊相授。“日本表面上看确实对孩子的成长不做限制,但实际上他们的教案和训练方式是有引导的。”

  “比如说李桐弄的铁笼球场,这就是模仿日本训练方式。要求的是复杂环境下的控球能力。你注意,控球能力并不等于突破能力。他们不追求速度、不追求一脚趟出去几米远的加速。这些突破能力,在小孩子不会防守的时候很容易实现,而紧密的把球控制在自己脚下则非常难。”

  “在人多的复杂环境里,你外脚背拨球加速,一拨球的瞬间,球肯定就被人抢走了。双脚间扣球才是最适合的过人方式。”

  “日本青训以控制为目标,在成年后才能形成传控体系。即使是GINGA这种技术,也是一种控球技术。孩子们训练后,很容易粘着球变向、后退,然后的目的是把球传出去。孙超的带球全是这个类型,很密集的碎步带球,然后不停的变换方向。你看起来动作频率特别高,其实他绝对位移距离并不远,但是在这段距离里,他切换了4、5次方向。”

  “原来如此……我们的孩子一定要这样学吗?”

  “不反对不鼓励,这是每个个体选择的方向。日本足球在选择了这个方向之后,也有自己的反思。他们出了非常多的优秀中场,但他们始终没等到突破手或者优秀的前锋。这就是从小的习惯养成导致的。”

  “中国这么大,不同的地区可以学习不同的方式,只要是为了孩子成长,比赛训练鼓励为主,让他们坚持自己的思考,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什么样类型的球员我们都是需要的。”

  “李桐,赵娜,你们注意观察。这个队的左前锋7号、中后卫11、左后卫3号、还有那个中场10号,都是这种风格。这几个孩子或多或少和日本体系有关系。

  虽然对王导的分析感觉是没错的,逻辑性也很强,但赵娜还是

  请收藏:https://m.agtl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