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开本书_苏酥的七十年代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匿名书友

  2019年写的长评:

  说实话,我觉得《宝莲灯》电视剧里更温馨一些,二郎神也没有那么多悲催的沉重,脸上也会浮现笑容,一定程度上被搞笑稀释逗笑了。两者虽然剧情大部分相似,但不同的诠释。我觉得《人生》里二郎神也有自己的缺点。周围人有的只是普通人的想法,或许没有担当,但是当谅解消逝,全剩下了压抑,那么这本身也是一种偏见。

  曾看到有人说为虐而虐,粗看诚然如此,然而若是有一颗强大的心脏,那么就像诗,不是情绪激荡的流露,而是一种记忆留下的印痕。人生的虐也是如此,心脏强大到已不觉得这是虐了,而是一种弥漫在人生里的悲哀与悟透,小说中的人物自然无法通透,读者却可以。

  初读会觉得其中的人物无数次地误解他——杨戬,觉得太过牵强,因为回到过往的岁月中,他的良苦用心在回忆不到一半时早已昭然若揭,而那些旁观者依然为着自己的偏见千方百计寻找着适合的借口,这点对于初看的我来说是一个雷点,降了不少评分。

  但是重读它,我有了新的体悟,那就是,不要为着这些偏见而自觉别扭,因为这本身也是一种偏见。如果能够以宽容的心态来看待书中的每一个人,那么你会觉得这是一处戏剧,无法勾引你的不宽容并且自己上演的戏剧,不管你容不容忍,剧中人物都在扮演自己的角色。

  何况,重读发现一些细节处已具有普适性的价值,反而觉得钦佩了,而文中的留白处,并未书写的那些人物的经历也是他们当时必然作出其选择的因由,如此看来,人不过是提线木偶,意指每个人的个性与经历的交融都决定了他们的行为,一切是必然而然的发生。

  那些触动我的细节是:

  ①当杨戬因为三圣母在他生日时为织女求情而与妹妹吵了一架,一年没见,他携了送给妹妹的礼物想先低头时,却又怕自己承受不了妹妹的那些诛心之语,于是又请了些好友一同去为妹妹庆生。这点细微的心理描写很令我触动。因为怕见,怕听,而犹豫,于是请朋友一起去见,释缓难言的尴尬,愈近情更怯,这种潜意识的畏缩与逃避或许也是整整一年兄妹未曾相见的原因,因为妹妹的生日而有了一个见面的由头,才能顺势先低头啊。

  ②另一个细节则是当沉香16岁生日那天,杨戬顾念到这天是沉香的生日,他还是个孩子,于是跟他说明天再同他说真相。这点上或许也不无他自身经历的缘故,杨戬小时候生日那天便因为救妹妹展露天眼,从而有了父母、哥哥都被抓走,而且还因为他的救母而导致父亲和哥哥都死去,只剩下发誓守护的妹妹相依的惨痛经历,因此他疼爱外甥,不愿意让他生日时听那些令

  请收藏:https://m.agtl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