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0294章 论积贮疏_少帝成长计划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长城一线与匈奴大眼瞪小眼。

  文帝一朝唯一一次汉匈大战,也是在济北王刘兴居谋反背刺之下流产。

  内部隐患方面,刘恒更是几无建树。

  齐王一门,除了刘兴居因谋逆身死,余者皆为王侯;楚王一脉,也在开国诸侯王刘交的余萌之下安好无损。

  ——就连本有机会收归中央的赵地,都被刘恒封给了赵幽王刘友的独子刘遂!

  本来就不稳的齐赵,在文帝手下愈发不稳;而原本没什么隐患的吴国,也在文帝《许民弛山泽令》,外加太子刘启一棋盘砸死吴王太子,而成为新的隐患。

  可以说,文帝一朝对于汉室的内忧外患,没有起到丝毫的积极作用。

  政治名望、个人身亡方面,刘恒也槽点不少:三言两语之间,几乎流氓式的罢免丞相周勃;饿死自己的亲弟弟——淮南厉王刘长;以及在黄龙改元之后,罢黜丞相张苍,都是文帝刘恒的道德污点。

  汉室内忧外患依旧,道德品性不佳,那刘恒又为何能在历史上,享有如此高的地位,甚至在当时的汉室百姓心中,留下‘圣人’的美名?

  答案十分简单:文帝刘恒在位,天下百姓安居乐业,虽偶有灾祸,但总体上,百姓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

  粮价,从高皇帝时期的千钱以上、孝惠皇帝时期的四五百钱,降到了景帝登基时的石五十五钱;

  农税,从开国时的十五税一,变成了三十税一;口赋从百二十钱,降低为四十钱。

  不严谨的说,刘恒在汉室‘在世圣人’的崇高地位,便由此而来。

  换而言之,只要能让治下百姓吃饱肚子,刘弘地历史地位,就已经可以向历史上的汉文帝刘恒靠近了。

  撇开这层考虑不说,现实角度而言,刘弘也必然要从粮食开始下手。

  还是那句话:农耕文明在封建时代的一切活动,都需要雄厚的农业底蕴做基础。

  要想社会安稳,就需要百姓吃饱穿暖,安心种田;而国家要想富裕,无论是发展商业、手工业,亦或是建立新的经济秩序,也同样需要基本物质基础。

  就现在后世的二十世纪,‘物质积累’的标准是有多少吨钢铁;二十一世纪,则看国库有多少贵重金属、外汇国债。

  而此时,政权的基础物质积累,就是粮食。

  只有粮食充足,流通的粮食能够满足国家基本需求,才有可能进行其他的活动。

  ——南征百越,东取越南,北伐匈奴,总不能让士卒们饿着肚子上阵吧?

  刘则的下场,已经足以证明‘大军未动,粮草先行’的重要性了。

  ——发展商业,建立手工业,总不能指望百姓肚子都吃不饱,就去行商为贾、养蚕织布吧?

  可千万别被后世那些,把读者当睿智的网络文学作品骗了——对于刘弘这样的穿越者而言,掌控一个政权之后,首先应该

  请收藏:https://m.agtl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