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第 91 章_穿到古代当名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宋时在家印书,他兄长们自然最早知道,直接在他廊下看起了正晾着阴干的书页,看着看着便要点评一二。

  宋时在屋里刻版,便听了满耳朵“庾清鲍俊”“工雅绝伦”“风华韵欲流”“一笔到蓬瀛”,听得心口莫名发痒。他亲手抄的诗、刻的版,抄时感觉如嚼白煮鸡胸,都没比他这个现代人的水平高多少,怎么到了他哥哥们眼里,就能编出这么多新词称赞?

  是他滤镜不够深,还是哥哥们要求低?

  他忍不住外瞧了一眼,恰巧看见他大哥拿指尖儿拎着页角,满面赞许地说:“边栏之外印出这点点虚连成的界栏也有趣,既不显扎眼,又方便人写评时将字写齐整了。”

  他二哥拿着一页留评用的稿纸,自负地说:“这稿纸也加得好。谁得了咱们时官儿印的书,自然有的是亲友去借阅。借去的人正好便在这纸上留评,与主人一唱一和,何等风雅?”

  何况这边栏不不拘旧制,用兰草、藤叶围边,印得清新雅致、略无刻板匠气,正合他们读书人的身份。

  他手捻页边,指尖摩挲着光滑的、没印上油墨的纸面,提议道:“我看时官儿那边诗文还不多,咱们兄弟何妨也写上两篇,夹在其中供人点评?还有时官儿那首‘鲂鲤浮沉古寺池’也叫他刻在里头,昨日我去致宝斋买蓝纸,还听见几位老处士议论它。”

  吟着吟着就流泪了,真是深解诗中三味之人。他感慨地摇摇头,走到房中跟宋时商议往稿件里添新诗文一事。

  添就添。宋时答应得十分痛快,唯有一件事想问他们:“兄长们读这些诗时是何感想,是否会一字一句地分析其中深义?又是怎么想出这些评语的?”

  他那个和尚休闲生活的科普已经收集到不少资料了,接下来还想研究研究古代书生是怎么能连他的诗都感动流泪,夸出这么高级的好评的。

  两位兄长自他去了桓家,认了进士老师,就难得再有机会教育他。见他主动求教,自然都不敢敷衍,拉着他溜溜儿讲了一下午诗歌鉴赏。

  宋时听完之后的感想……也就跟前世上完一堂艺术鉴赏课的感想一样,背了该背的要点,记住了几个夸人的好词……虽然他没能戴上滤镜,但了解了真正本地文人对同行的深厚的情谊和整容式解读能力,凑合着也够用了。

  ——收集本朝举子真实意见,再从前朝诗话、名人逸事里挑几个有名的互夸的例子,就又能凑篇小短文赚赚稿费了。

  蚊子腿儿再小也是肉。

  他以晋江币为重,闭门静心写稿子,印好的一套二百本《四月二十日大慈阁文会诗文集》且扔在外头晾着,晾干了便请裱褙匠来装订上,给与会名家学者每送了两套,富余的还分送给了亲朋好友和侄子们的老师。

  拿着书的人先不必看诗文,就都被

  请收藏:https://m.agtl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