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6|第 196 章_穿到古代当名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宋老师倒拎起一把木柄铁锄,双手托着锄柄,亮出一个漆黑的条形锄头,锄刃磨得光亮发白。

  他在锄口上轻轻抹了一把,吹掉指尖灰尘,得意地解说道:“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农具是本府略阳县特产,以熟铁为骨、锄口浇淋生铁而成。虽不是名家铸造,材料也非上好的苏州钢一类,用起来却坚韧耐磨,刃口锋利,几可切金断玉。”

  这一个普普通通的锄头叫他说得倒像是什么宝兵似的,学生们有心接过来细看看其中殊异,却又爱惜形象,不太好意思在同僚面前端着锄头看,竟显出几分无措。

  宋老师体贴地将锄头塞进刚才主动要学农事的户部员外郎孙栩手中,又拎起一把寒光闪闪的镰刀顺递下去,含笑说道:“这都是府内特产,诸位同僚都是懂农事之人,想来从前见过许多农具。这农具还不止锄口‘擦生’一样好处,其铸造之法亦与别处不同,诸位其试察之。”

  众人原不觉着几把农具能有什么特别,至多是稍新些,因是做给官府的,锻打得更精细些。但经他提醒,知道其中有异样后,再留神细察,果然发现不同——

  一般农具上都有锻打留下的痕迹,层层叠打出的花纹,这几支农具却是浑然一体,全无雕凿的痕迹,宛如天然生成。

  这是直接用模范浇铸成的?是用炉子炒出熟铁浇铸成农具,再以生铁淋口制成的?

  这成本可费得不小了。一般铁匠铺里没有大型的炼铁炉,都是用买的熟铁片、铁块锻打成农具;而矿山下的大型炼铁坊却又因炉温高,怕烧不了多少日子就会炸炉,多半将只出炉生铁加黄土、稻草灰浆炒成熟铁后便匆匆铸造成铁锭,不会铸小件器物。

  那铁炉一天能出三千斤铁,又怕高温,用不了三月便要炸炉,铸大铁锭尚嫌铸得慢,谁腾得出工夫单浇铸这小小的锄镰?

  除非是那炉子烧不坏,能长长久久出铁水,才舍得这样挥霍吧……

  不对,别处不说,汉中府还真能建起烧不坏的炉子!户部员外郎卢升脑中忽然灵光一闪,甩袖上前问道:“宋大人可是将耐火砖用在炼铁炉里,可连续不停地出铁水,不须隔些日子便重立新炉么?”

  他满含期待地看向宋时,两位同僚也一样被他勾动念头,眼也不眨地等着宋时答话。宋老师也不吊着他们的好奇心,扫了几位对冶铁技术发展还不够理解的文科生一眼,对真正懂行的卢员外他们点了点头。

  正是如此。

  本朝所建的瓶型炼铁炉水平已经十分先进了,只差材料不足,不够耐火。加上一层耐火砖后,这炉子的寿命长了,出炉的铁成本自然也降低了许多倍。他还查到了一样能在原炉里加稻草、黄土炼熟铁的传统技术,教给了一位听主动上汉中府寻求合作的略

  请收藏:https://m.agtl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