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1|第 171 章_穿到古代当名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种田经验手册?不就是农经么?

  要他们给农给写个序文还不容易。他要真能一亩地种出五百斤水稻,莫说写序,就是给他立传竖碑建生祠都可以!

  杨大人痛快地答应了。

  褚、马两位长史虽然没有杨大人的地位名气,却也是正经考中的甲科,随周王殿下出京时得赐了翰林身份,写个序也不在话下。甚至对他们三甲同进士来说,能为三元及第的宋时写序,还算是提了他们的名声,自然也都肯干。

  不过他们这些进士哪个不是有家底的,少说也是耕读传家,能供得起他们清清净净念书。是以三人对种田的理解多半只限于“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杨侍郎被水稻亩产五百斤的前景激励得文思涌动,胸中堆满华章,当场便要吟出一段。但要念出文章时,又忽然想到这是给农经、给亩产五百斤稻谷的秘法写序,总该言之有物,写些与耕种相关的东西。

  他不禁低头去看试验田间的水稻,跟别处田里的相对比,想找出些特别的好处。

  稍一比较,果然就见那块试验田里的稻秧插得比别处密几分,一排排插得整整齐齐,茎杆生得又粗又密,绿莹莹地惹眼,叶底浅水间可见小鱼浮上来吸气。

  他越看越爱,轻吟着徐玑的“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问宋时:“原来水稻插得紧密,结出的稻谷便多么?怎地周围这些农田都插得稀疏?是这里种田的经验不如南方,还是因施的肥料不足?”

  试验田里干活的老农也眼巴巴地看着宋大人。

  他祖祖辈辈种田维生,自己也是这十里八村种稻的好手,从来都都没栽过这么密的稻秧。这要不是知府大人亲自下令,本县书办钉了牌子,差役盯着栽种,他都不敢这么密密栽种,怕种得多了禾苗不好好生长。

  杨侍郎以下,连同几名过来拜见官老爷,还没来得及离去的庄户们都求知若渴地看着宋时,看得他仿佛重回前世,领着一群游客参观讲解某地名胜古迹。

  不过现在不要讲历史,要讲生物了。

  他清清喉咙,指着田里的禾苗讲起了光合作用、合理密植等问题。

  虽然不能深入讲解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叶绿体、氧气、二氧化碳这些概念,但还是可以直观讲讲眼前就能观察得到的,阳光长短与温度高低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合理密植,这个“合理”的度,由水、土、肥、光、气、热决定,其中水土肥问题在他这试验田里都可以解决,行距宽窄很大程度也是由稻叶会不会被附近水稻稻叶遮挡,影响叶面接受阳光照射决定的。

  比如他这片试验田,就是采用了小株密植——每穴的苗数只有2-3株,行间

  请收藏:https://m.agtl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