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二十七章:一路风土,流民修路_斩邪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冻死骨”的状况。

  对此,陈三郎暗暗点头:收获民心,任重道远,细微处见真章,当民众口口相传,便如细雨润土,点点滴滴,可成涓流。

  陈三郎深有感悟,皆因每天做起功课,脑海古书崭然,无数气息喷薄,其势简直可称为“蜂拥”。

  一府如此,日后若有机会,得一州之地,那岂不是“磅礴”了?

  心想之,欣然向之。

  一路无话,这一日进入到武平县管辖地区。

  崂山府六大县城中,以武平县最为贫瘠落后,皆因此县地貌多山少地,产出微薄,税赋稍稍重些,管辖民众便苦不堪言,纷纷逃亡。久而久之,县里人口大大减少,更增艰苦。

  陈三郎也是从情报讯息中得知此县情况,当其时陆清远来投,陈三郎稍作思虑,便做出让陆清远来武平县担任主事的决定。

  这是蕴含着考核之意。

  陆清远和自家一样,都是新科进士出身,之前并无任何管理得经验,而陆清远遭遇战祸,举家逃亡,后躲进梅花谷中,遭遇此打击后,从此颓废。虽然下定决定出山投靠,但实地里是否能称职做事并未确定。只有在武平县这样差劣的地方干出名堂来,才能够证明其堪大用。

  如今陈三郎来到武平县里,一路仔细观看,见此地果然是穷山恶水,道路崎岖。

  不过第二天,三人在去往县城的路上,看到了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却是有数以百计的人在前面干活,修路。

  这些人衣装简陋,反正不管什么,三五件烂衣服套穿在身上,尽量穿得厚实,籍此御寒。他们手中拿着各种各样的工具,有锄头,有铲子,有铁锹等,在不断挖土填泥,又有割木取材的,很是忙碌。

  修路是好事,记得有句老话叫“要致富,先修路”。

  武平县山多,矿藏也多,陆清远主事以来,便抓住这一点,不断发动民众上山挖矿。矿藏挖出来,就得运输走,没有好路的话,得靠人力挑担,十分吃力,效率也不高,但有大路通达即可改变这个局面,能够用车,一大车矿藏,比好几个人挑担都要多得多。

  现在这些修路的人,应该都是流民来着,陆清远能想到让流民来修路,确实不错。搁在以前,武平县内人口稀少,很难组织这么多劳力来做事。流民来了,倒让这问题迎刃而解。一来流民有口饭吃,不会饿死;二来县里也得了劳力。

  听见马蹄声响,不少劳作的人纷纷抬头,目光中带着惊诧。

  马匹乃奢侈之物,这些民众生逢战祸,听到马蹄声都有些心惊胆战,因为蛮军横行,其中不乏铁骑践踏。三番几次,这心里都形成条件反射了,听到马蹄声赶紧观望,若是大队人马杀到,立刻逃走。

  人群有些骚乱,惊动了监工的管事,他带着数名老兵赶紧迎过来,拦在陈三郎三人面前,疑问:“这位公子,你们是?”

  陈三郎微笑道:“我们是过路人,要去往县城的。”

  听着口音,那管事心里泛起嘀咕:“你们去县城做什么?”

  “去拜会县城陆主事。”

  闻言,那管事顿时放松下来,笑道:“公子莫非是主事大人的好友?主事大人不在县衙,他就在此地。你且稍候,我让人去禀告。”

  说着,挥手吩咐一名老兵去了。

  请收藏:https://m.agtl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