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5章 安史之乱15_唐朝那些事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书舍人、给事中担任中书、门下实际长官在唐朝并没有在制度得到确认。北宋元丰改制时,朝廷设立了以中书舍人为长官的中书后省以及以给事中为长官的门下后省。这种演变趋势最终定型。

  在三省职能发生改变的同时,宰相名号也发生着重大变化。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任命李勣为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此时中书省、门下省的长官均为正三品官员,“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含义便是享有与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同样的参政议政的权力。

  永淳元年(公元682年),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秘书员外少监郭正一、礼部侍郎魏玄同四人共与中书门下同承受进旨平章事。

  这标志着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同中书门下三品与成为专用的宰相称号。两个宰相名号同时存在,但两者却有所区别。

  《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三卷》记载:“自是外司四品以下知政事者,示以平章事为名。”宰相名号由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纷繁复杂逐渐走向统一。

  两个宰相名号并存是为了区别宰相的地位。一至三品官中除了侍中、中书令外担任宰相者加授同中书门下三品,而四品官加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玄宗时期,同中书门下三品的使用频率已经大幅降低。至德二载(757),肃宗任命李麟为同中书门下三品。

  这是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个称号最后一次出现。大历二年,唐代宗将中书令、侍中的品级从正三品提升为正二品,而中书侍郎、门下侍郎的品级从正四品提升为正三品。

  随着中书、门下两省官员品级的变更,同中书门下三品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彻底地退出历史舞台。

  与此同时,中书令、侍中因为地位显赫而很少实际授予群臣,担任此官职的节度使或者重臣时往往仅仅获得名誉头衔,并不实际管理本省事务,因此“当然宰相”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几乎所有的宰相均需加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

  这种变化体现了两种深层次的。宰相中虽然资历与名望不尽相同,但不会出现明显差别。皇帝可以基本不受限制地授予将自己信任的官员提拔到宰相的职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于是成为宰相的专有名词。

  鉴于政治体制的变化,宰相制度出现四个重要的新变化。第一、宰相由官职化转变为资格化。

  唐朝前期,一旦担任三省长官必然身居宰相。“当然宰相”构成宰相主体。而“委任宰相”仅处于辅助地位。三省长官均是体制内的官职。

  唐代中后期,宰相必然加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称号。代表宰相资格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本身不是体制内的官职,本身没有品级,仅仅是一个资格证明。

  第二、宰相由兼职化转向专

  请收藏:https://m.agtl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