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7章 安史之乱7_唐朝那些事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当成新的战场。觥筹交错的宴席间风生水起!推杯换盏的谈笑间杀机四伏。

  契丹诸部落那些头脑简单的酋长们根本就不会想到危险正在一步步地向他们走进!

  安禄山派人偷偷地在酒中放入毒药。美酒的醇香中透着血腥的味道。

  酒酣耳热之际,毒性发作的酋长们纷纷昏倒在地。

  安禄山一挥手。埋伏在四周的士兵一拥而上。迅速地砍下他们的首级,然后将他们的尸体扔进事先挖好的大坑之中。

  安禄山将这些人的首级作为战利品送往都城长安。

  蒙在鼓里的李隆基以至于形成这样的错觉:契丹和奚时刻威胁着帝国的东北边境,而唯有安禄山可以保证帝国边陲平安无事。

  李隆基的好大喜功导致边镇将帅们为了求取边功不惜穷兵黩武甚至弄虚作假。这无疑给帝国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天宝六载(公元747年),安禄山兼任御史大夫。在唐代,虽然兼任宪衔的官员不实际主持监察机关御史台的事务。可是顶着监察部长的头衔无疑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

  李隆基亲自主持为安禄山在都城长安营建住宅。他对监工的宦官说:“你们要妥善地完成这项工作。安禄山的眼光很高,千万不要让他小看了朝廷。”

  李隆基精心为安禄山建造的宅邸豪华气派,不仅不惜花费重金,甚至不惜超越礼制。唐代并不是有钱就什么都可以办到的。

  帷幕全是缇绣的。

  榜筐全是金银的。

  爪篱都是金银的。

  豪华气派程度甚至超越了皇家。

  天宝九载(公元750年),安禄山兼任河北道采访处置使。李隆基将天下划分为十五道。河北道包括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的广大地区。

  史学界对于安史之乱前节度使是否拥有行政权一直存在争议。由于安史之乱之后,节度使集军、政、财权于一身,所以宋朝人编写唐朝史书时往往按照唐中后期的情形推测安史之乱之前的情形。

  其实,节度使在安史之乱前只负责军事指挥和对外作战,之所以给后人留下似乎拥有行政权的假象主要因为两个原因。

  第一,许多州的刺史兼任驻扎在本辖区内的军队的负责人即某某军使。如沧州刺史兼任横海军使。他参加范阳节度使召集的军事会议是以横海军使的身份参加。节度使可以指挥军使进行军事部署,但不等于有权干涉刺史的行政权力。

  第二,有些节度使兼任本道采访使,这样便可以对辖区内诸州刺史的履职情况进行监察,但是不是每个节度使都兼任采访使。这与唐朝中后期节度使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状况存在很大差异。

  安禄山兼任河北道采访处置使无疑可以插手河北道地方行政事务,安插亲信,排斥异己,从而为日后的叛乱进行战略部署。

  这也是安禄山发动叛乱

  请收藏:https://m.agtl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