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92章 征战天下_唐朝那些事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乃遣道久等,预稍披陈来朝之意。’”大意就是大唐的船队2000多人突然出现在我对马国比知岛附近,说是要来倭国,但是怕人多船广,引起误会,导致驻岛守兵攻击唐船队,所以先派道久来报个信儿。

  这支使团的出现时间很值得推敲,公元671年11月份,正是熊津都督府与新罗紧张对峙的时候。后人一说这支船队是从熊津都督府而来的。

  这个说法根本不成立,当时熊津都督府方向本来唐军就势单力孤,兵力不足,不可能派出多达2000余人外出。另一说是从大唐本土来的,我觉得这个可能性大一些。那这支船队的任务是什么?

  最大的可能是来到倭国协商共同出兵新罗事宜的。但这说明不了熊津都督府已经陷落了,能说明熊津都督府陷落的是郭务淙离开的时间:公元672年五月!如果熊津都督府没有陷落,郭务淙应该继续留在倭国进行外交磋商。

  显然郭务淙没有完成任务,因为他离开倭国的时候,没有带走倭国的一兵一卒,只带走了一些军需物资:“絁一千六百七十三匹,布二千八百五十二端,绵六百六十六斤,及甲、胄、弓、矢等物”——《日本书纪》天武天皇郭务淙在倭国听到熊津都督府陷落的消息后,需要尽快返程,否则新罗将截断郭务淙的海上归路,无法顺利回国!

  有以上两条佐证,再加上史料中再无唐与新罗在熊津都督府有交战的记录,可以肯定,熊津都督府的唐军撤回大唐本土了。那么问题又出来了,唐军为什么撤退?

  这个问题我就尽量简单点吧,这两天全干了些推理的工作,枯燥,乏味。原因一:战事紧张,兵力不足。西线有强大的吐蕃,东线有高句丽叛乱。

  实在无力再在朝鲜半岛南部与新罗进行大规模的战事或者持久战了;原因二:国内连年天灾。导致国力下降,无力同时多线作战。看看大唐最近几年遭受的不幸:“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是岁,京师及山东、江、淮旱。饥。”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六月,……括州大风雨,海水泛滥永嘉、安固二县城郭,漂百姓宅6843区。溺杀人9070,牛500头,损田苗4150顷。”

  “总章二年,六月,冀州大水,坏屋14390区,害田4496顷。”“总章二年,秋七月,剑南益、泸、巂、茂、陵、邛、雅、绵、翼、维、始、简、资、荣、隆、果、梓、普、遂等一十九州旱,百姓乏绝。总367690户。”

  ——《旧唐书》卷四高宗本纪上“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八月,……关中旱,饥。”

  ……您说,国内情况都这样了,大唐还能不恤民情,继续大规模出兵么?到此为止,

  请收藏:https://m.agtl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