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熔铜佛铸铜钱详解_都督请留步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人以铁贱易得,并皆私铸,及大同已后,所在铁钱遂如丘山,物价腾贵,交易者以车载钱,不复计数而唯论贯。”

  铁钱充斥市场,引起铜钱的沉淀期及币值的上升。

  由于古代有露天铁矿,很多也不在官府记录之中,因此民间私自盗铸成风,引起物价急剧上涨。铁钱的购买力,一落千丈。

  通货膨胀、经济混乱导致小农经济破产,大量的农民流离失所,社会变得极不稳定。

  不懂经济学就不要玩什么铁钱嘛!你又不建立本位制度,铁钱不贬值才怪呢!

  南梁如此倒行逆施,老实说侯景来了一大堆人跟随他,我一点也不觉得意外。书中刘都督废了铁钱,民间肯定是念他的好,不会觉得他是反贼的。你万般的笼络民心,都不如废了这个铁钱来得实惠。

  再说第二层的柴荣。

  你不得不承认,商人出身的柴荣,确实对经济学的理解比较深刻。他也意识到,中国自古缺铜,天然通缩,铸造铜钱,只要是货真价实的“好钱”,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铸造精美铜钱在社会上流通,可以抵消天然通缩,使得社会稳定。笔者就经历过通缩时代,只能说通缩绝不意味着社会发展更不能保证社会稳定。

  “钱”越来越值钱,绝不是什么好事情!而随着古代纺织业的发展,布帛的购买力肯定是越来越低,铜钱的币值天然上升,这是无可回避的事实。

  前提是这种铜钱有收藏价值。铸造精美的铜钱,哪怕是隔了朝代,其实也是在流通的,这一点很多文献里面多有阐述,我就不在这里多说了。

  柴荣能意识到用“死物”铜佛,做成利国利民的活物“铜钱”,在不伤及民生的情况下,筹集到打灭国之战的军费。这确实是中国古代一流的统治者所拥有的素质。

  如果不熔铸铜佛,那必然要洗劫民间,孰轻孰重,柴荣心里有数,他能打出北宋的基业,确实不是偶然。

  柴荣的玩法,还是把铜钱当“钱”用,而刘都督的玩法,已经超脱货币的范畴,把铜钱当奢侈品在炒作,利用舆论给这些铜钱加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使其天然具有一定的奢侈品属性与收藏价值。

  爱惜民力的刘都督,根本就没想过让这些钱在民间流通。

  第一层,通过抢劫佛寺的铜佛,打击影响国家实力的佛教,却又不把他们逼到墙角得罪死。佛寺失去了铜佛,不过是肉疼而已,寺庙与田产都在,那根基就在,犯不着跟朝廷对着干。

  第二层,通过炒作铜钱的神秘色彩,让朝廷的狗托们反复回购拉高币值,引诱寺庙“回购”铜钱,他们将能吃能穿的粮食布匹,换成仅有象征意义的铜钱。

  形成一种“买佛钱多的寺庙才是真敬佛”的舆论氛围。

  有的寺庙肯定会再次熔钱铸佛,刘都督还有后手等着他们。不过也有些寺庙估计只会对信徒们售卖这些铜钱,而买得起这些“佛钱”的,必然非富即贵。

  换言之,不会流通到穷苦百姓手里,自然也不是在洗劫他们的财富。那些权贵们大出血,刘都督一点也不心疼。

  第三层,用这些从寺庙与权贵那边直接或间接收割来的粮食布匹,来抵充朝廷大军南下平叛的军费。只要常平仓里面粮食足够,便可以堵死世家大户趁着刘都督南下的时机,囤积居奇哄抬粮价,以此为要挟谋取政治利益的行为。

  第四层,各类佛寺为了弥补亏空,必然要大肆作妖捞钱,这便为了将来刘都督将其一网打尽铺垫了基础。北伐高欢之前,肯定要搞一波灭佛运动的,要不然南朝社会人口不足的毛病肯定无法根治。

  优胜劣汰之下,那些作奸犯科过多的,自然是活不下来,到时候将这些寺庙的土地拿来论功行赏,刺激军中将校奋勇杀敌,岂不是件美事?

  刘都督有后世的眼光,但他不是用这些来作威作福,抢劫老百姓们的血汗钱。而是在做“补不足而损有余”的事情,尽自己所能让百姓生活得轻松一些。

  体恤百姓,爱惜民生,这些话不是随便喊一下口号就算了,他是很认真的在践行着。

  这些本来应该在正文里面说,不过写了就失去韵味了。写在资料片里面,白嫖吧。

  请收藏:https://m.agtl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