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8节 举士官须考_黄巾张狂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至于地方上的官制构成,张狂暂时维持了原有的“州-郡-县-乡-里”制度,只是在地方官的权柄设置上,做出了若干修改,以便于分权,免得地方官手中权力过于膨胀。

  在张狂的设计中,当天下太平下来以后,每个州配备刺史一人,都尉一人。刺史负责监督民政和人事,都尉负责统领一支州中的常备军。而每个郡中,除了太守之外,还要配上中尉一人,以负责郡中的军事。

  这样的话,太守的兵权就被分走了,有利于避免某些不好的事情发生。

  官职架构大致完成以后,张狂又必须面对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官职的俸禄和地位。

  说实话,汉朝的那套百石、千石的俸禄地位模式,张狂觉得用起来颇不习惯。哪怕穿越到了汉朝这么多年,张狂依然认为,后世流行的九品官位模式,明显优于汉朝的官位叫法。

  所以,张狂提前历史十多年,搞出了一个“九品官阶制”。由正一品到从九品,这样十八个官阶,可比汉朝含混不清的二千石,比二千石,中二千石什么的要简洁易记多了。而层级分明的官阶,让人们可以轻松的确定哪一级官更大些。

  提出了“九品官阶制”以后,张狂本来想直接将尚书令确定为文官正一品,大将军确定为武官正一品。不过,在程昱、董昭的共同劝说下,正一品到从二品这四个官阶被特地空出来。用于安置一些虚衔高官,比如太傅啊。太师啊,太尉啊什么的。

  那些高品级官位,都是给人退休之后的荣誉头衔,不是管正事的。至于管正事的官位,则被安到正三品开始算起。这样一来,也算是给在职的官吏们一份想念,有了不断向上攀爬的目标。

  而且,出于对臣下揽权的忌惮。又结合所了解的各朝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张狂特地降低了尚书令和尚书史的官阶,定尚书令为正四品,尚书史为从四品。相反的,接受尚书令直接领导的六部尚书郎,却得到了正三品的官位。

  这种“以小驭大”的制度,可是汉室几百年积累下来的政治经验。张狂并不打算就此丢弃。

  御史台的地位虽然被张狂特意提高,但品级倒不好太高。御史大夫也就是从四品,下辖的侍御史们,更是只有正六品到从七品之间。较低的品级,有利于选拔年轻的人才进入御史台。位卑而权重,才方便张狂和他的子孙操纵御史台。以控制朝廷的弹劾大权。

  至于武官行列,大将军被定为正三品,上将军被定为从三品。其余四镇将军为正四品,四征将军从四品,中郎将有正五品和从五品两种。而校尉被定为正六品。虽然品级看似不高,可张狂特别规定。正六品以上的军职,需要赵公亲自过问。这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军队与赵公的统属关系。

  相较之下

  请收藏:https://m.agtl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