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二百四十六章 新版黔之驴_飞豹出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投入战斗部队的毁灭来换取对方的损毁,与对方的部队同归于尽。然后,在对方一线已经瓦解,还没有来得及调整和补充之时,苏军马上通过铁路运输把部署在战线浅后方的第二波次攻击部队投入前线攻击。总起来说苏军战役指导思想就是一波接一波的连续不断的进攻的波次作战。

  苏军的这种大兵团进攻战略和战役理论是适合全面战争、核战争条件下,这种战役理论实施的条件是全国要进入战时体制,一切为了战争。而且这种“大、高、宽”的大兵团机械化进攻,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的大机动。前提是要大量的人员和充足的后勤保障以及绝对的制空权。

  苏联在和中国的战争中,假定苏联全国进入战时体制,但是否能有效的保障战役机动集群的浅近前线读力作战和绝对的制空权呢?

  后勤保障和人员的补充是苏联陆军的短板,苏军集团军以下各单位人员和后勤装备编制少,主战装备编制多的特点是一直传承的。以坦克师为例,坦克、火炮数量多于美军装甲师,但人员编制只大约是美军的70%弱,后勤保障车辆只有美国的一半。虽然战争初期突击力强大,但持续力弱。这也是由于他们所信奉的大、高、宽的进攻作战理论相适应的苏军的后勤保障主要依靠各军区和作战师这两级配备。作战团和集团军的作战支援力量配备较多,而后勤保障支援力量则不很多。苏军各军区作战,后勤主要依托铁路网,物资兵员从铁路运输终点卸车,军区后勤的汽车运输部队运到作战师集结地域,或进攻作战中,作战师的后勤运输分队随行保障。

  苏军作战师的战时保障有点勉强,他们的设定条件是完全建立在不受打击的良好状态,经过加强的作战师后勤力量基本上能够保障部队3天高强度进攻作战之内的保障任务。但是3天后,经过高强度作战损耗的一线作战力量,由于得不到及时的补充,战力将会大打折扣。

  而且苏军没有人员补充更换体制,损耗的部队,除了缩编再就是撤下战场。这一点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缩编是很难做到的,现代化战争要求军队必须标准化、专业化,模块化。

  打残的营以下的作战单位并不好缩编,再往下就更无法达到最基本的战术要求了,因为现代化的战争并不是几个人拿着几支步枪几颗手榴弹就能形成战斗力的,毕竟要求诸兵种合成作战。

  苏军的预备役体制的单个预备役人员补入现役部队,通常是在战略后方动员,组成苏军预备役临时补充部队和相应的分队。而这种由预备役补充起来的架子师,只能在动员后8-12个周才能投入战斗。

  苏联的预备役比较庞大,人数多达1000多万人,不过只是简单的登记,平时没有预备役点验和集训,也没有平时的预备役编组组织,完全靠战时登记筛选。

  二战后,苏联实际上就是实现的这种战时体制的模式,苏联能狐假虎威的挺40多年,这已经算是一个奇迹了。

  (未完待续)

  请收藏:https://m.agtl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