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二七章 菜系_四合院:我是杜守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拿罗大师所在的四川为例,一九一二年出版过一份《成都通览》就专门介绍过四川名菜。

  一百多道菜品里,辣味菜肴只有三道,麻辣海参、麻辣鸡片和辣子醋鱼。

  没有水煮鱼,辣子鸡,回锅肉等等现在耳熟能详的川菜名菜。有意思的是连‘宫保鸡丁’都没有。

  当时能称作‘四川名菜’的是什么呢?红烧鱼翅、冰糖燕窝、酱爆鸡丁、清蒸鲈鱼、翡翠虾仁、蟹粉狮子头等等等等。这样的名菜是不是很眼熟?好像鲁、粤、淮扬菜系都有吧?

  随着宣统退位,民间餐饮开始繁荣,各大菜系纷纷登场。这时席面菜依然是主流,但更多时候是‘化整为零’,回归到各自原来所属的菜系中,与‘家常菜’融合到了一起。

  到了八十年代百业复苏的时候,四大菜系或者八大菜系被着重提及。

  而‘席面菜’经过之前三四十年早已濒临消亡,以至于后来连知道这个名字的人都不多了。

  八十年代末,各菜系登场‘打擂台’,竞争一度白热化。彼时藏在民间,上不了宴会台面的家常菜,此时却成了各个菜系的招牌菜、杀手锏,身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像鱼香肉丝、回锅肉、辣子鸡......

  提到川菜又要说些题外话了。前文提到重庆上河帮、下河帮时说过,它们是地域行会,不是烹饪手法的门派之分。

  那解放前川菜分不分门派呢?是分的。

  就和后世一样,热炒、冷菜、面条、火锅等等。但彼此间的界限非常严格。

  以成都为例,在解放前成都厨师分成四个门派:燕蒸帮、饭食帮、面食帮、腌卤帮。四大门派各司其职、泾渭分明。

  燕蒸帮的只承接宴席,不做家常小炒。而做小炒家常菜的饭食帮不兼做担担面,这就是彼时大家默守的‘江湖规矩’。

  燕蒸帮做的是‘席面菜’,是高端料理,出大师的地方。罗国荣大师就出自这一派。

  再琢磨下其余几个门派名字,饭食、面食、腌卤。其分工已经跃然纸上了。

  其他地域菜系也差不多是这个情况。只是四川袍哥江湖气浓一点,比较有代表性罢了。

  还有个情况。燕蒸帮会家常菜吗?当然会,罗大师不是炒了‘宫保鸡丁’了吗?这属于降维操作。

  但你要给‘饭食帮’大厨一盆鱼翅,他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弄。所以这行业里也是有‘阶级’的,这里就不再扩展说了。

  从川菜可以看出,八十年代后的行业重新细分,一潭死水被彻底搞活了。门派之限被打破,菜系的潜力被深挖了出来。

  这对种花饮食文化是件大大的好事,却让京都菜系吃了个大大的闷亏。

  都说京都饮食不好,没文化。京都菜别说四大,连八大菜系、十大菜系都挤不进去。这可真是......

  好吧,您还真说对了!

  

  请收藏:https://m.agtle.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